也许大家不认识陈望道,但一定听说过这本书——《共产党宣言》,这是从旧时代的灰暗中发出的呐喊声。
有这样一个小故事。一天,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,妈妈在外面喊着说:“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,吃了吗?”他说:“吃了吃了,甜极了。”结果妈妈进门一看,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,嘴上全是黑墨水。旁边一碗红糖水,他没喝,把那个墨水给喝了。但是他浑然不觉,还说,“可甜了可甜了”。这个人就是陈望道,他翻译的册子叫《共产党宣言》。
1919年5月4日,山河疲敝的国家得不到世界的尊重,青年因热爱国家而群起,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冲突和变革。这一年,陈望道28岁。
结束了4年半的日本留学生活,陈望道决定回到祖国。他想改变祖国的面貌,改变贫穷与落后,改变失望与愤慨,而改变的方法唯有思想的重塑。陈望道想要将求学而来的新思想、新文化传递给祖国的同胞。
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,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。在日本留学时,陈望道就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学说。
《共产党宣言》的文字优美精炼,包含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容。但国人对它是陌生的、片段的、局限的,要想传播先进思想,翻译工作必不可少。
所以当《星期评论》邀请陈望道翻译《共产党宣言》时,他欣然答应了。
复旦大学电子工程系教授、陈望道之子陈振新:“1920年4月16日,父亲就是这样子全身心地投入到重要的工作里面去,从此以后他就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党的事业。”
值得一提的是,彼时《新青年》杂志迁到上海,正式落脚在老渔阳里2号,而这里见证了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最初的发生和发展。
在1920年初,陈望道收到上海《星期评论》编辑部的约稿,着手翻译《共产党宣言》。他就拿着这些书稿回到家乡浙江义乌,在自家一间简陋的柴屋里开始了夜以继日的翻译工作。
《共产党宣言》译本的印刷问题遭遇了困难。维经斯基这个时候就决定,从他随身携带的共产国际经费中,拿出一部分帮助出版。
就这样,当时上海社会主义研究社成立一间印刷所。印刷所设在了上海拉菲德路12号,也就是现在的复兴中路上。
1920年8月,《共产党宣言》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这间印刷所正式出版问世了。
1920年8月22日,在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领导下,俞秀松、施存统、陈望道等8名青年在渔阳里6号,也就是今天的淮海中路567弄发起成立了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——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。
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领导建立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,创办了外国语学社。
外国语学社是一所培养干部的学校,通过报刊、布告对外招生,吸收先进青年入学学习外语和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,同时参加一些革命活动,刘少奇、任弼时、罗亦农、萧劲光等都是这里的学员,那时每个学员都发一本《共产党宣言》,并由文化教员陈望道给他们作讲解。
在《共产党宣言》的众多读者中,就有27岁的毛泽东。1936年,毛泽东对美国记者斯诺说,“有3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自己心中,建立起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,其中一本就是陈望道翻译的《共产党宣言》”,这是用中文出版的第一本马克思主义的书。
历经沧桑而初心不改,饱经风霜而本色依旧。从石库门到天安门,从兴业路到复兴路,百年征程、百年奋斗,百年自强、百年复兴,我们今天所怀念的、铭记的每一位先辈都将青春奉献给自己的理想、祖国的事业。
不忘来路,才有出路。今天的我们必将扛起先辈们用执着和追求织就的旗帜,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前